| 邮箱  | 隐私保护 | 免责声明 | 设为首页  | 加入收藏  | 网站地图
  首页 | 领导介绍 | 机构职能 | 卫生概况 | 卫生要闻 | 领导活动 | 政策信息 | 卫生专题 | 机关信息 | 法律法规 | 通告公告 | 行政许可 | 领导信箱 | 咨询投诉 | 联系方式  
当前位置 :首页>>
补硒应慎重 过犹不及
发布时间:2012-2-28 16:48:20  编辑:疾控处
【字体:  】 【打印本页】
 

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,对健康有多种有益作用。补硒热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,许多食品中都添加了硒。但是,盲目补硒是不可取的,而且硒也不是摄入越多越好。最近就有英国的研究显示,补硒过量会导致体内的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。

  【补硒不是越多越好】

  硒的生理作用比较宽泛,可以影响人体的多个器官或者系统的功能。其主要机理有二。其一,硒是人体内抗氧化酶的组成成分,因此它具有协助清除体内自由基、抗氧化、抗衰老、抗癌等多方面的作用。其二,硒可与多种重金属毒物形成螯合物,因此具有一定的抗毒、解毒作用。

  人体缺硒可以致病,适当补硒有益健康。上世纪70年代初,我国科学工作者发现,克山病和大骨节病与地理环境缺硒导致的人群硒摄入严重不足有关。通过合理补硒对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发病有预防作用,并能改善症状。

  世界卫生组织于1973年宣布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,中国营养学会于1988年将硒列为人体必需的15种每日膳食营养元素之一。我国环境低硒带呈东北-西南走向,涉及黑龙江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新疆等15个省区。在我国低硒带内,克山病、大骨节病及动物白肌病等均有分布。低硒带土壤表层中硒的平均含量低于0.170mg/kg。如果生活环境中硒严重缺乏,人体硒摄入量长期不足,即可出现硒缺乏病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就是我国典型的地区性硒缺乏病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合理补硒作用明显。补充途径包括食物摄入,多吃含硒丰富的食物,如海鲜、蘑菇、鸡蛋、大蒜、银杏等。当身体缺硒症状较为明显时,可以服用补硒制剂。

  但是,硒摄入过多也会损害健康。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,硒的摄入量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呈U型曲线特点。人体硒摄入量的安全范围非常狭窄,为40240μg/日,即摄入过多或者不足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。硒过量是指体内硒含量超过人体正常需要量。在自然情况下,人群过量硒摄入的情况非常少见,只有极少数地区因当地水土中含硒量过高,致食物含高硒而引起中毒。如19591963年我国湖北恩施发生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典型的地方性硒中毒,主要发生在有石煤的高硒环境地带。当地居民还喜用石煤烟气熏土做肥料种植玉米,由此导致作为主食的玉米硒含量过高,以致当地人体内硒摄入过量。另一种情况就是人为补硒时过量,如服用硒制剂或富硒产品而引起高硒中毒。

  【补硒应以食补为主】

  硒具有明显的保健作用,因此各种含硒药物、保健食品的开发研究成了近年的热门。但由于对硒认识的片面性,又带来了滥用硒制剂导致的健康问题。研究发现,血液中硒含量较高的人,体内坏胆固醇的含量也高于其他人,其升高程度足以导致许多人因冠心病早亡。因此,补硒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。

  机体中的硒几乎都来自于食物,但由于各自的生化特点、周围环境等因素不尽相同,硒的摄入量也因地因人而异,硒的摄入量每天以50微克为宜。补硒与否应根据对身体微量元素的检测结果来定,要遵照缺多少补多少、不缺不补、食补为主、药补为辅的原则。

  从食物中获得足量的硒是安全的补充手段。日常生活中含硒较多的食物有海产品、肉类(特别是动物的肾脏)以及大米等谷类食品等,中药地龙中含硒量也较高。

  当身体缺硒症状较为明显时,可以服用补硒制剂,但一定要根据机体的需要,控制在安全范围内。中国关于不同人群推荐不同剂量的硒摄入量为:预防营养缺乏病为50微克/天,亚健康保健量为100微克/天,预防癌症等重大慢性疾病干预剂量为200微克/天,而治疗硒缺乏症的剂量大于200微克/天。

  要查明缺硒原因再进行相应补硒。人体缺硒有很多原因,地理环境硒缺乏是发生地方性缺硒的主要原因;某些疾病的发生也会导致机体缺硒;不合理的膳食结构,如高脂肪食物、随意饮食也会造成人体硒吸收量下降;长期大量饮酒、盲目减肥、上网过度等不良生活习惯可导致人体缺硒。只有在查清缺硒的原因后再补硒,才能纠正缺硒的状况。一些人购买含硒的复合增补剂服用,却不改掉现有的不科学生活习惯,如经常熬夜、大吃大喝、烟酒过度、不爱锻炼,这样补硒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。另外,冠心病患者在以食品补硒时应考虑限制胆固醇、脂肪等摄入量。

  因为硒的摄入并非多多益善,因此要慎重选择富硒产品。一些标注富硒的食品,如果没有食品标签显示硒的含量,加上不了解个人是否缺硒,要谨慎食用。即使是硒缺乏的人,也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补硒产品。

(摘自:健康报网)

 
   
【关闭窗口】
 
您是第49970460位访客  
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  山西省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、山西睿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 
备案号:晋ICP备08002038号-1